1955年,毛主席在审阅全军授衔名单时,注意到皮定均的名字下方,他用铅笔注下了六个字,这一笔使得原本拟定为少将的皮定均,突然升任中将。这位出身于农村的将军,虽然成长于贫困环境,但他凭借过人的智慧与勇气,逐步成为了中国二十世纪最具代表性的虎将之一。他九死一生,机智过人,所率领的“皮旅”名声赫赫,历经艰险,在豫西地区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最终在日寇的铁蹄下创立了一个坚不可摧的抗日根据地。这段历史至今仍然在战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69年,皮定均接到周总理的命令,调往兰州。然而,在他刚刚抵达兰州的机场时,与驻军领导发生了一场不小的冲突,结果,他被周围的人指责为“怪人”,甚至妻子张烽也气愤地斥责他:“你有些地方真是缺乏人情味……”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导致皮定均受到了如此严厉的指责和妻子的愤怒呢?
展开剩余73%事情发生在1969年10月28日的深夜,当时皮定均正在福建前线,忽然接到周总理的电话,通知他将调往兰州军区担任司令员,并要求他第二天便赴任。周总理强调:“这事已定了很久!”皮定均虽然感到有些意外,但还是接受了命令。事实上,这项调整早在珍宝岛事件后就已得到上级的批准,刘伯承元帅也曾向毛主席推荐皮定均担任兰州军区司令员,并得到了主席的同意。
次日,皮定均和妻子张烽告别,登上飞往兰州的飞机。张烽关切地问道:“这事你怎么事先不知道?”皮定均只是笑笑,显得很平静。11月24日,皮定均乘飞机从西安起飞,向自己的新任职地点进发。飞行过程中,他从3000多米的高空俯瞰大地,秦川、六盘山的壮丽景色一览无余。这种“海”的景象,与他以往所见的大海不同,天空蓝得深邃而辽阔,而眼下的“海”则是黄色的,波峰高耸,浑然天成,给他带来了别样的感受。
飞机抵达兰州后,皮定均走出舱门,看到机场上排列着密密麻麻的接待车队,心中不禁皱了一下眉头。正当他走下飞机时,保卫队员黄振华迎了上来,接过他的竹制拐杖,陪同他向前走。皮定均一如既往,神采奕奕,保持着将军应有的威严。在与站在前面的军区领导一一握手时,他看到阵容庞大的欢迎队伍不禁说道:“不要这样!”他对这种隆重的欢迎仪式显得有些不习惯,甚至有些反感。在皮定均看来,虽然他是司令员,但他更愿意像普通人一样与战士们接触,而不是被摆到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
皮定均的不满,显然打破了当地军队的迎接仪式气氛。当时,兰州军区的官员们一大早便忙碌准备,二级部的正副部长和驻兰部队的领导也都在精心安排,战士们在寒风中站立了两个小时,等候着迎接皮定均的到来。可当皮定均看到这种庄严的队伍时,却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喜悦,反而表现得有些不悦。最终,军区的高级领导只在机场简简单单地为皮定均举行了接风会,其他的欢迎队伍则悻悻而去,许多人纷纷在背后议论:“真是个怪人,不近人情。”皮定均的妻子张烽也对此不满,指责他:“你有些地方真是太缺乏人情味了。”而皮定均则淡然回应:“平时人情太多,战时就没有人情了。”
皮定均上任后,始终坚持深入基层,和群众、战士们亲切交流,他没有丝毫的领导架子,无论在福州军区还是兰州军区,他与当地的农民、牧民交往融洽。无论是身处山间,还是在荒漠中,他总是亲自下地干活,像普通农民一样与大家一起劳动。当时,皮定均最常佩戴的装备就是一些劳动工具,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老皮”,甚至有些人戏言他“不像官,倒像个老农民。”他自己也经常笑着说:“我本来就是大别山的放牛娃,成了干部也不能忘了根!”
刚到西北时,皮定均充满了信心与活力,四年里,他几乎每日奔波,跑坏了四部北京吉普车。每当妻子张烽提醒他:“你这样折腾自己,真的太辛苦了。”皮定均总是坚定地回应:“再大的困难也不能放弃实地考察,必须亲自了解情况,自己带上干粮、帐篷,坐汽车,汽车不能行,就骑马、骑牦牛,走路也要去。因为在军事上,往往我们忽视的地方,恰恰是敌人活动最频繁的地方。”
皮定均在西北的五年里,致力于地区的建设,他带领人民修井开路、固沙防风,不仅为坦克提供了穿越沙漠的通道,还助力西北人民脱贫致富。1974年元旦,毛主席做出决定,调动八大司令员,皮定均因此离开了兰州,回到了福建担任福州军区司令员。然而,命运弄人,在1976年7月7日,这位经历过无数生死考验的将军却因飞机失事与他的长子一起永远离开了人世,英勇地走完了他的一生。
发布于:天津市蚂蚁配资-股市策略配资-配资股票开户-现货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