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思录:陆天然/文
当人们谈及腐败,往往首先联想到金钱交易、工程贪腐等经济领域的权钱交易。然而,相较于经济腐败带来的物质利益损失,人事领域的腐败如同政治生态中的“基因变异”,以更隐蔽、更具破坏性的方式侵蚀着权力结构的合法性根基——它扭曲的不是单一的资源分配,而是“选贤与能”的治国之本;摧毁的不是一时的经济秩序,而是整个治理体系的信任基础。从历史经验与现实案例看,人事腐败通过操控干部选拔、破坏权力传承规则,对政治生态造成的伤害具有不可逆性,其危害深度与广度远超经济腐败,堪称国家治理的“致命毒瘤”。
一、权力基因的变异:人事腐败如何重构“政治血脉”
经济腐败的本质是权力对资源的非法侵占,而人事腐败则是权力对“权力本身”的篡夺——它将公共职位异化为私人财产,把组织程序变成利益交换的筹码。在提名环节,“圈子文化”制造的“权力近亲繁殖”现象,让“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成为潜规则。某地原市委书记通过“书记办公会”提前圈定干部人选,将副处级以上岗位明码标价,“常委帮”内部形成“按资分赃”的默契,这种“卖官鬻爵”不是简单的金钱交易,而是通过人事垄断重构政治权力的血脉,使政府部门从“执政团队”异化为“利益团伙”。
考察机制的技术化造假更让人事腐败披上“合法外衣”。某县为让“问题干部”通过选拔,人为篡改扶贫数据、伪造项目签约记录,将群众举报的劣迹包装为“工作魄力”;更有单位在干部考察中安排“指定谈话对象”,让考察材料成为“美颜滤镜”下的虚假简历。这种“程序合法、实质腐败”的操作,比经济腐败的“直接受贿”更具欺骗性——它破坏的是组织选拔的公信力,让“任人唯贤”的制度设计沦为“任人唯钱”的遮羞布。
任用环节的“逆淘汰”则从根本上颠覆了权力运行的价值逻辑。当“能力让位关系”“实绩败给背景”成为常态,某省交通系统出现“工程建起来,干部倒下去”的怪圈:关键岗位负责人的任用不看专业能力,只看“是否跟对人”,最终导致高速公路质量问题频发,背后是人事腐败与工程腐败的交织共生。这种现象与经济腐败的区别在于:经济腐败可能造成一次性损失,而人事腐败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让整个治理体系的“细胞”逐步坏死——就像某村支书操纵选举让家族成员占据村“两委”全部岗位,将基层政权异化为“家族私产”,这种权力的代际传递直接斩断了基层治理的良性循环链条。
二、政治生态的癌变:人事腐败的破坏性为何更致命
经济腐败的危害常局限于特定领域的资源错配,而人事腐败则像癌细胞一样扩散至政治体系的各个器官。从执政合法性看,当“任人唯贤”被“任人唯亲”取代,党员干部对组织的忠诚就会异化为对“圈子”的效忠。某省落马的“三盲院长”通过行贿上位后,在法院系统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将审判权作为打压异己的工具——这种人事腐败导致的“司法不公”,比单纯的经济贪腐更严重地消解了群众对公平正义的信仰,直接动摇“法治中国”的根基。
行政效能的退化在人事腐败中呈现“系统性瘫痪”特征。某开发区为安置“关系户”,在招商部门设置20余个“副主任”岗位,懂经济的干部被边缘化,重大项目因谈判失误屡屡流失——这种“关系导向”对“效能导向”的取代,与经济腐败的“单笔损失”截然不同:它让政府治理从“解决问题”异化为“平衡关系”,政策执行变形走样。如某地环保督察中,分管领导因是“空降的关系户”而对企业污染放任不管,最终引发群体性事件,暴露出人事腐败背后的治理能力危机——经济腐败可能造成“外伤”,而人事腐败导致的是“神经中枢”的失灵。
社会信任的崩塌是人事腐败最深远的“社会毒性”。当年轻人发现寒窗苦读敌不过“一张关系网”,某一线城市公务员招考中出现“萝卜招聘”(岗位要求“体育特长生+围棋四段”,恰为某领导侄子量身定制),这种对“公平底线”的践踏,比经济腐败的“财富不均”更易引发社会焦虑。经济腐败可能让人们抱怨“分配不公”,而人事腐败则让人们怀疑“奋斗无用”——某县干部公开宣称“舍不得花钱当不上官”,这种错误示范导致“不跑不送,原地不动”成为潜规则,党风政风与社风民风相互裹挟,形成“价值观癌变”。当“拼爹”取代“拼能力”成为社会默认规则,社会流动的活力被窒息,国家的创新动力将从根基处枯萎。
三、斩断基因链:构建政治生态的“免疫机制”
防治人事腐败,需要比治理经济腐败更严密的“基因检测”与“免疫疗法”。在选拔机制上,必须打破“少数人说了算”的权力垄断,如某省推行“公开选拔+实绩答辩”,将群众满意度、工作实绩按70%权重计入选拔评分,用“阳光下的竞争”压缩人为干预空间;建立“带病提拔”倒查机制,对提名、考察、决策全程留痕,某省曾因3起“带病提拔”问责17名相关责任人,形成“失察必追责”的震慑——这比查处经济腐败更需制度的“刚性编码”,因为它要防止的是权力基因的“恶性突变”。
监督体系的立体化需构建“政治生态监测网络”。党内监督推行“凡提四必”(档案必查、事项必核、纪委意见必听、信访必查),某央企通过核查个人事项取消3名隐瞒房产者的选拔资格;社会监督借助“12380”平台与网络举报,让人事腐败在群众目光下无所遁形;技术监督则用大数据比对干部申报信息与房产、金融数据,某省通过系统揪出200余名“收入申报不符”者——这种多维监督比经济腐败的“财务审计”更复杂,因为它要捕捉的是权力运行中的“隐性交易密码”。
更深层的治理在于重构权力价值观的“基因序列”。通过《警钟——辽宁拉票贿选案》等警示教育,用“买官者身败名裂”的案例敲响警钟;完善考核“负面清单”,对跑官要官实行“一票否决”;推进关键岗位交流轮岗,某省规定组织部长任职不超过5年,打破“圈子文化”土壤——这比经济反腐的“罚款追责”更需耐心,因为它要重塑的是“选贤与能”的政治文化基因。正如东汉“卖官鬻爵”导致政权崩塌、当代某些国家因人事腐败引发“颜色革命”所警示的:经济腐败可能让国家“伤筋”,而人事腐败则会让国家“动骨”,唯有从制度、监督、文化层面构建“免疫机制”,才能防止政治生态的“基因病变”。
结语:守护权力生态的“遗传密码”
经济腐败的危害可以用数字衡量,而人事腐败的破坏则关乎国家治理的“遗传密码”——它决定着权力体系是繁衍“公心”还是滋生“私念”,是延续“为民服务”的基因还是突变“结党营私”的病毒。从延安时期“任人唯贤”的用人传统,到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的明确界定,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事公正视为执政根基。防治人事腐败,不能仅停留在查处“卖官者”“买官者”的表层,更要通过制度革新切断权力私相授受的链条,让“靠本事立身、凭实绩进步”成为不可篡改的“政治基因”。唯有如此,才能避免“人事腐败—生态恶化—信任崩塌”的恶性循环,让公共权力的“血脉”始终流淌着公平与正义的养分——这不仅是反腐败斗争的核心命题,更是守护国家治理生命线的必然选择。
作者简介:
陆天然,法学硕士,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人;现任东华大学数字资产研究院院长、中国自贸区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兼任全国“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法治智库”首席专家库成员、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保护投资者权益工作委员会(简称:权工委)高级顾问。曾任新华社记者、中国改革报福建记者站站长和国务院研究室(言实)互联网时代方法论课题组组长,著有《互联网时代方法论丛书》十二卷。
蚂蚁配资-股市策略配资-配资股票开户-现货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