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理想 i8 与乘龙卡车的 "对撞争议" 让东风柳汽意外"出圈"。当不少网友疑惑"柳汽是谁"时,该公司就发布了对此事的声明全文,强调 71 年历史的央国企,怒斥"理想 i8 和乘龙卡车对撞"这种违背常识,贬低他人的营销手段。
接下来咱们就好好聊聊"柳汽到底是谁?"——这个能硬刚理想的品牌,究竟凭什么有这样的底气?要解答这个问题,得先从它沉甸甸的历史说起。
1954 年,柳州农业机械厂以水轮泵起家,谁能想到这个农机小厂会在 1969 年迎来转折,当时全国进入 "造车狂热期",很多地区都开始打造自己的车企,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在当年 1 月的全区生产会议中,指示柳农和柳州机械厂打造出全区第一辆汽车,其中柳机负责发动机,柳农负责发动机以外的一切重要部件的生产以及最后的总装工作。
在各个企业的支持和柳农工友们的不懈努力下,仅用 23 天,于 1969 年 9 月 30 日打造出全广西第一辆汽车,命名为 "飞跃牌" 汽车,并作为当年国庆节献礼,登上历史舞台。
1979 年,柳农更名为 "广西柳州汽车制造厂",成功跻身汽车制造商。同年,柳汽和柳州发动机厂再次合作,推出 "广西" 牌新型柴油载重汽车。1981 年 2 月 17 日,柳汽加入东风汽车联营公司,更名为东风汽车工业联营公司柳州汽车制造厂,从此借 "东风" 趁势而上。
到了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 90 年代,各行各业迎来蓬勃发展的浪潮,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市场对商务用车的需求也随之激增。而兼具舒适性佳、空间充裕、功能灵活等优势的 MPV(Multi-Purpose Vehicle,多用途汽车),凭借在商务场景中的先天适配性,迅速成为各大车企争相布局的领域。嗅觉敏锐的柳汽自然不会错过这一市场机遇,果断投身其中。
步入 21 世纪,柳汽正式将乘用车业务独立运营,成立 "东风风行" 品牌。依托前期积累的 MPV 制造经验,东风风行在菱智基础上持续迭代升级,随后推出的景逸系列轿车,进一步填补了品牌在家用车市场的空白。2020 年,面对新能源转型浪潮,东风风行开启大刀阔斧的改革:先是启动 "新风行" 战略,2021 年顺势推出 "乘风计划" 明确品牌升级路径;更重磅的是打造 "超级立方 EMA 架构平台",为新能源车型研发筑牢技术根基。
在 "新风行战略" 和 "乘风计划" 加持下,转型后的风行推出首款车型 ——风行 T5 EVO,首月销量 4000 辆,初步验证转型成功。2022 年风行提出 "光合未来" 计划,推出风行雷霆、风行星海系列等新能源车型。其中风行星海作为东风风行的重磅车系,目前共有两款车型,分别是中大型轿车星海 S7 和中大型 MPV 星海 V9,均主打高质价比和高质量,在这一系列举措推动下,风行星海系列应运而生,而作为该系列的旗舰产品,星海 V9 无疑是东风风行转型成果的最佳注脚。
2024 年推出的风行星海 V9,堪称风行对家庭用户的诚意之作。作为中大型新能源 MPV,它一登场就带着 "家庭豪华头等舱" 的明确定位,却没玩"堆屏"、"炫技"的套路,而是把 70 年的造车功底全藏在细节里。安全上,星海 V9 玩的是 "真材实料",车身大量采用铝合金和高强度钢,像给家人套上 "龙骨铠甲",既保证碰撞时驾驶室不变形,又通过轻量化降低能耗。L2+ 级驾驶辅助系实现 AEB 自动紧急制动、车道居中保持等功能,不追求 "炫技式升级",却能在日常通勤中默默护全家周全。
空间上,它懂中国家庭的 "隐性需求":三排座椅布局不是简单的"塞人",而是通过短前悬设计和全平地板,让老人上下车不磕腿、孩子在后排能打滚。第三排腿部空间堪比中大型 SUV,后备箱塞进婴儿车 + 行李箱仍有富余,这才是 MPV 该有的 "空间哲学"。当然,它也并非完美无缺,浅色内饰虽显温馨却不耐脏,需要车主频繁打理;部分用户反馈座椅材质偏硬,长时间乘坐容易产生疲劳感。
新能源技术上,星海 V9 通过全域热管理系统让冬季续航更扎实;充电接口布局在车身两侧,左右都能充,细节里藏着对家庭用户的体贴。不过,车机系统偶尔会出现启动延迟或功能卡顿的情况,影响使用体验;纯油模式下涡轮增压发动机在深踩油门时也存在一定的动力延迟。这种 "不回避问题,专注解决核心痛点" 的思路,正是柳汽造车经验的沉淀。
回望这场因 "对撞争议" 引发的关注,对这个从农机厂闯出来的老品牌而言,"造车" 从来不是流量游戏,乘龙卡车的驾驶室后移技术、龙骨框架车身,是无数次运输场景验证的安全结晶;星海 V9 的每一处细节打磨,包括对现有不足的持续优化,都来自对家庭用户需求的深耕。
东风柳汽在声明中彰显的硬气,正是这 71 年央国企积淀的底气。它怒斥的不仅是违背常识的营销套路,更是对 "造车" 二字的敬畏 。
蚂蚁配资-股市策略配资-配资股票开户-现货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